作为指挥官在一会功夫没注意搞“丢”麾下一支兵马这种事情,真是没有半点值得奇怪的地方。
别说是没有即时通讯设备的冷兵器时代,哪怕是到了人手一部移动通讯设备的现代战争时代,一样会发生那种短时间内没联络,想再联络却发现联系不上的情况。
指挥官这种职业历来不好当,需要能够顾得上所能看到的,又要预先设想看不到的那一部分将遭遇什么,再根据实时动向下达符合实际条件的指令。
一名好的将军还要事先就判断好哪支部队最应该受到关注,又有哪些部队是可以丢出去任由自生自灭。
说白了,战争就是为了追求获得胜利,以能取得胜利为前提条件,再考虑伤亡之类的事情。
很多时候明知道需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,只要胜利之后依然有赚,该填进去多少人命还是要填。
所以,有那么一个道理很残酷,却是指挥官必须明白的道理。
也就是,一名合格乃至于优秀的将军不能有太多的感情,需要将指挥链下面的士兵当成数字,不是看作一条条鲜活的人命。
如果作为指挥官容易产生感情波动,又太过于顾忌这个那个,时时在发生变化的战场根本不会留时间让人思考,指挥官过于优柔寡断势必葬送更多的人命,又让国家失去那场战争的胜利,进而使国家遭遇更大的损失。
当然了,站在被当成数字士兵的立场,不会觉得理所当然,肯定不会接受就是了。
宏观(全局)与微观(局部)这两面,站的高度和思考的角度不同,历来少不了分歧和矛盾。
说白了就是,每个人都希望以自己的诉求为首要出发点,追求方面也就不同。
比如说些现在秦军与晋军的交锋。
站在后子针的立场,知道必然会出现重大的伤亡,希望的是能够扛住。
秦军士兵成了一种筹码或者说棋子,承担着后子针的希望,一条条生命不堪重负地命丧沙场。
他们实际上就是应征纳赋,期盼能够建功立业换取更好的生活,肯定不想倒在战场上一具逐渐变得冰冷的尸体。
带来精锐士兵的秦国贵族,他们愿意看到自己家族的私兵顶在第一线,扛着晋军狂风暴雨一般的攻势吗?肯定也是不想的。
一种上下级的关系,再因为权威的压制,不以下级个体的意愿为行动,会是上级个体在主导一切。
那么怎么才能让上下级形成一致呢?无非就是找到相同的诉求,又或是追求利益共同点。
后子针要秦军士兵去牺牲,以达到自己所追求一种撑住的结果,等待其它区域的秦军前来或完成目标。
吕武一样需要晋军士兵去牺牲,追求的却是获得共同的胜利。
在这一点上,后子针和吕武的追求一样,使用的激励手段却是不同。
吕武在利益追求上面,增加了给自己报私仇这一项。
这个“私仇”并不是吕武单独一个人的。
他是阴氏的家主,仇会是阴氏全员的仇,成功地让阴氏的士兵对秦军产生仇恨,再以利益结合,双管齐下爆发出来的力量比平时肯定更大。
他还是这支晋军的指挥官,同时也是晋国的八“卿”之一,秦人的刺杀也就不单独惹到阴氏,无疑是从事实上挑战了整个晋国的底线。
所以吧,后子针的刺杀行动成了是血赚,失败则对吕武成了一记助攻,也算是一种等价交换了。
正面战场之上,以阴氏一个“师”为主力的晋军不断向前推进。
一开始是让战车发挥,打着打着则是让位给了步兵,又有后排弓弩手极强的存在感。
晋军与秦兵并不是那种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混战,双方实际上是各自成了一条阵列线。
晋军士兵和秦军士兵分别站在己方的阵列线,手握武器你来我往地捅、勾、啄,导致战场上金属的交鸣声和木杆相撞声就没断绝过。
秦军士兵使用的是戈,也就是勾或啄才能产生最大杀伤力,捅或刺顶多就是起到“推”或“杵”的作用。
阴氏士兵用的是戈矛,也就是除了“戈”的部件之外,前端还有“矛”的部件。
什么是“矛”呢?并不是短短的尖锐物,只有短短的尖锐物叫“枪头”,“矛”是一种长度约二十五厘米的尖锐物。
这种武器能刺能勾又能啄,仅是多出一个能刺的功能,带来的效果远胜于戈。
别看只是在戈加入一个矛的部件,工
艺其实是需要得到改良和进步的。
简单说,一件物品设计之初的各种零件布局已经成型,想要加入新的零件肯定需要进行改造,并不是将矛捆在木杆前端就算完事,必须足够的牢固,也要跟戈的部分形成契合,不免需要进行改良。
现在的秦军士兵遭到了曾经晋军士兵的困扰和惊惧。
秦军士兵没见识过能捅的戈矛,防备的是晋军士兵的勾和啄,结果被猛然间刺上来的矛尖捅穿了胸膛。
为什么说晋军士兵遭遇过这样的困扰与惊惧呢?
主要是楚军那边有一部分精锐士兵使用“戟”这种武器,一样有捅刺这种杀伤效果。
楚国一般是“王卒”装备“戟”。
而“戟”跟戈矛是两种兵器。
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,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,呈“十”字或“卜”字形,因此戟具有钩、啄、刺、割等多种用途,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。
所以,楚军的戟并不是单边或双边带有“月牙”的那种,事实上这种款式的戟只出现在游戏或演义作品里面。
宇宙国的棒子将呈“十”字或“卜”字形的这种武器取了很高大上的名字,称呼为“龙根戟”。
阴氏的那个“师”是前方有近战兵在跟秦军士兵交战,后方不断有弓弩手阶段性地射箭覆盖某个区域。
这种打法没什么稀奇的地方,却要对第一“彻”近战部队有足够的信心,要不战线维持不住,后方摆上的是远程部队,战线崩溃就将面临全线的崩盘。
吕武当然对自己的部队拥有信心,采取了相对冒险的布局,也就是让远程部队一再协同推进。
秦军那一边没有远程部队一再射箭,全线布置的就是近战兵种。
原因无外乎是后子针没有信心能扛住晋军的推进,哪敢再去战线前方布置什么弓箭手。
“得郤氏、栾氏之‘徒’,应用韩氏战法的阴氏,甚尤如虎添翼。”中行偃如此感概。
智朔的注意力却全在阴氏的骑兵身上,几乎全程观看到是怎么将秦军骑兵给吃掉的。
栾氏和郤氏遭到瓜分,各家或多或少都获得了一部分的人口。
荀氏和中行氏的联合体够大,家族结构基本上固定,得到栾氏和郤氏的人口并不是吸收成为私军的一部分。
智氏、韩氏、范氏、魏氏等等一些本来就显得强大的家族,他们采取了中行偃一般的处置,将那一部分郤氏和栾氏的人口变成劳动力。
“阴氏之马为何与众家有异?”智朔在思考的是这个。
他们也就是能看得出战局是己方优势,再来是没有得到指挥局部战争的分派,有闲工夫去思考和观察。
吕武没给中行偃和智朔分派任务的原因并不显得复杂。
中行偃是上军将,自己讨要任务是一回事,被指派成了另外一回事。
智朔是智罃的宝贝儿子,上战场没人敢保证一定安全,立了功劳是好事,死了肯定算吕武的锅。
吕武秉承的是两人不主动要求,绝不去分派任务,甚至他俩执行任务都要时刻看顾,免得朋友当不成反而成了仇人。
所以,陪太子读书这种事情,历来最为烦人,干好了没功劳,出事了一口锅从天而降砸脑门上。
“秦军溃了!”中行偃有点小激动。
智朔将视线转过去,看到最前方的秦军阵列线断成了好几截,导致相当部分秦军士兵陷入阴氏士兵的分割包围之中,后方的秦军士兵遭到溃败的同袍挤压,又马上被推进中的另一部分晋军士兵逼上来。
“叔父方才说了甚话?”智朔有些记不清,只依稀记得中行偃讲的是阴氏结合了栾氏、郤氏和韩氏的战法,搞出了新的花样。
像是在给中行偃的话做注解一般,战局的发展正在发生新的变化。
有大概一个“旅”的阴氏士兵不再打阵地战,他们像是波浪一般一浪又一浪地拍击某个区域的秦军,前浪拍完就撤,后浪继续席卷而上。
又有另一个“旅”的阴氏士兵盯上了另一个区域的秦军,黏上去就是不管不顾地向前挤压再挤压,后方的弓弩手专门盯着挤成一团的秦军士兵一射再射。
结果就是秦军的第一“彻”崩溃,导致第二“彻”没来得及做出什么准备,受到袍泽的冲击,再被晋军一连串打击,瞬间出现了崩盘的趋势。
吕武关注最多的却是河床浅滩位置的两军交锋。
在他看来,只要河床浅滩能守住,正面战场毫无疑
问就等着一直没动的另一个阴氏“师”去收割胜利果实。
现在看的是后子针能不能做到壮士断腕,舍弃被“咬”住的那一部分秦军,将能撤的部队撤回营中,或是调去支援河床浅滩那个局部战场。
当然,吕武特意让己方的战车部队与骑兵部队会合,只等着后子针做出选择,再给予最后的一击!